LNT,Leave No Trace (無痕旅遊)
從事戶外活動請:除了足跡,什麼都不留下;除了回憶與照片,什麼都不帶走。
<<<<==== 分隔線 ====>>>>
歡迎無私禮貌的討論,請勿情緒化筆戰。
本站文章如需引用請務必告知並註明出處,請勿擅自轉貼!


2007年9月27日 星期四

070927_登山鞋的選擇

登山鞋的選擇

本篇為我個人有限經驗分享,走過幾座台灣的美景山岳,承蒙不少一路上認識的新朋友的經驗分享與勸敗,如有錯誤,煩請指正,感恩。

最後更新日期: 版權所有,歡迎轉載,原作者 Barlos

背包與登山鞋是喜愛大自然登山最貼身的基本裝備,尤其多天需要長時間走路的行程,三天以上的行程或是一天十公里路以上的路程,試想長時間背著有最少十幾公斤重量裝備走路。
(一般人平均上山腳程約 2km~2.5km/h 下山約 2.5km~3km/h,仍需看地形難易度)

如果是第一次爬山,建議不要爬有難度的山,行程也不宜長,行前並多與嚮導領隊或是有經驗的登山朋友諮詢,諸如行程安排,路況,裝備,與須注意事項,最好與有經驗的朋友前往登山用品社購買最基本裝備,諸如排汗杉,排汗內褲,與登山鞋,至於登山背包,最好可以先用借的,因為買個好的也要好幾千,有的登山用品社店員本身也常參與登山活動,可提供專業建議,並實際裝備調整試穿。

頭一兩次登山,可以借的到的裝備,盡量用借的,再來行前的自我體能訓練要有落實。

爬過幾次,真的有意願長期參與,才買好的背包與其他裝備。



在這邊跟要登山的人呼籲,親近大自然,安全,環保,與健康最重要,事前的安全與裝備準備,山上製造的垃圾一定要自己帶下山,事前的體能調整,才能愉快的體驗大自然並盡量減少破壞,好讓後人也可以體會;除了回憶與照片,什麼都不帶走,除了垃圾,什麼不留下。

山上防雨簡說
台灣是海島氣候,山中氣候變化大,最怕的遇到大雨,這邊先簡單說一下,雨勢的大小和時間長短;高階的防水透氣布料是注重"水滴"越難進來越好,"水氣"越容易出去越佳,前者就是衣物的耐水壓,後者則是衣物的透濕/氣度,網路上有數據,衣服的剪裁與車線的防水保護也會影響可防雨的程度;當然一般尼龍雨衣褲是最防水,但也毫不透氣;先給大家有個概念,以後會再補充資料。
****==== 分格線 ====****

登山鞋選購

登山鞋是最貼身的裝備,支撐的全身的重量,還要對抗各種路況包括雨天,當然,登山鞋很難借到,既然要爬山,就買吧。

這邊先提一下雨鞋,不少人穿雨鞋上山,尤其是嚮導;我問過與找到的資訊,雨鞋的防水性當然沒話說,也就沒了透氣性,長時間的走路下來,比一般登山鞋更悶,登山襪要多準備;也要去買厚的鞋墊,雨鞋大多包覆性不夠,對腳踝的保護不足,襪子要買更厚的;在走路時,還是要注意下腳與走路方式;真正遇到很滑的路況,雨鞋與登山鞋都沒用;雨鞋的強處,雨大到鞋內灌滿水,雨鞋拿起來倒掉,繼續穿,晚上晾乾或是擦乾就好了,登山鞋只能隔天照樣穿著悶濕的繼續走… Orz 雨鞋在山上,可以塞報紙除濕,下山也要洗,因為都悶住,很容易很臭,到營地,也要盡快換下穿涼快拖鞋。

遇到路很滑,前輩說法:就在鞋底綁以前人家的草鞋底,是最有用的方法… XD

開始介紹登山鞋鞋型。
登山越野鞋:重量約落在 1kg 以內,適合輕裝健行,負重在十公斤以內;外觀設計休閒,很多成慢跑鞋形狀,平常也可以穿,尤其是下雨天,也有中統設計。
登山健行鞋:重量約 1~1.3kg上下,多採用較軟的鞋子大底,有中高鞋統設計,我個人覺得適合中輕裝,負重在十五公斤左右,舒適走路。
登山重裝縱走鞋:重量約 1.5kg ~ 1.8kg 上下,多採用硬質大底,踩在地上可迅速平均分散重量,有中高鞋統設計,高負重。
雪鞋:很重,看過至少兩公斤出頭, 大底勾痕更大更深,鞋頭與鞋跟有突出頭設計,可供外掛冰爪;鞋內的保暖也很好。

鞋子組成:
A.主要鞋面材質:有人造皮 PU,布料,真牛皮等,厚度也有差異。
B. 鞋扣:金屬扣環較塑膠扣環耐用。
C. 防水等級或是材質,主要為鞋子內裡使用材質:
有的鞋子上有打 waterproof 為防水,耐到啥程度與透氣度,不知道
Gore-Tex:公認有保證的高透氣性防水材質。
Gore-Tex XCR:比 Gore-Tex 有更好的透氣性,號稱多25%。
Event:一種防水透氣材質,號稱比 Gore-tex 的透氣度更高,有些鞋子品牌有採用,此材質也用於其他登山裝備,諸如外套褲子與帳棚,目前台灣較少見。
D.大底:
大底也有軟底與硬底之區分,軟底走起來比較舒服,也比較不耐磨,走在崎嶇不平的石頭路上,鞋底的受力點較集中;硬的大底,耐磨,踩在路上可快速分散重量;採購時可用指甲押看看。
登山鞋的大底會設計的比越野鞋來的寬,以提供較佳下腳時的重量分散。
一般登山鞋有較深的大底勾痕,以提供在不平或是濕滑的山路止滑功能;目前有名的的是號稱黃金大底”Vibrom”,很多廠牌都有採用,看鞋子底部印黃色的標籤打著"Vibrom"就是了,有的品牌則自有止滑勾痕設計;有的品牌還會有底部吸震系統。
E. 鞋子中底:介於鞋面與大底之間的柔軟吸震層,通常為 EVA 發泡材質;近幾年有推採用環保材質的鞋子,多用於中底,這種材質做的鞋子,太久沒穿,用環保材質的部分會水解,也就不能穿;有的鞋款有吸震氣墊,提供更好的吸震能力,一般氣墊是灌惰性氣體,像 Nike 氣墊鞋,但不外露,過了有效期限,效果會打折扣。

登山鞋建議買中高鞋統,以保護腳踝,下雨時,褲管蓋著,也較少點水潑入。

山上維持足部的乾爽是很重要的,鞋子基本上由上面的部位與材料組成,要防水功能,第一道防禦就是鞋面的材質,鞋面也會做防潑水處理,不同的材質與厚度,遇到下雨,先在表面彈掉,如果遇到持續性下雨,則會滲透過表面,此時就靠第二層的防水內裡保護來維持鞋內的乾爽;可穿雨褲蓋住鞋子與打綁腿增加包覆性抗雨,再被突破,那就認命吧,不過這種應該就是豪大雨了… 囧rz。

鞋面的針車線孔越多,遇到雨,也增加第一道防禦被滲透的弱點,即使是有Gore-tex;個人認為人造皮 PU與布料登山鞋會比全皮革少車線的登山鞋來的透氣,不過防雨勢的大小與時間長短,全皮革鞋較優,最強的還是雨鞋。

繽紛旅遊網的"巡山行者"指出:
http://www.befuntravel.com.tw/group/forum_group_talk.php?sid=409&gid=10&pageNum_RSGroupReply=0&totalRows_RSGroupReply=2#bottomwaterproof 的效能只是表面防撥水而已。Event 的防水等級是指在冰雪地上的效能。登山越野鞋建議要買有氣墊的,除了舒適外更有保護腳底與吸震的效果。至於鞋子車縫線的問題,以往有經驗者都是使用燭臘,但現在人嫌麻煩,真的就有人使用縫線膠,兩者相較之下我還是建議使用燭臘,效果會更好與耐久。

在此補充一下;關於 event 材質的鞋子, 網路上是有英國牌子 Karrimor, 應為大陸生產, 至於店家拿到的管道我本人持保留態度; 鞋子還是要試穿才準, 目前沒當白老鼠的本錢 X;滴蠟燭, 在山上應該會掉屑, 這算違反 LNT (Leave No Trace, 山中不留物的原則)^_^!!!

上面講了一堆鞋子的組成,挑好要的功能類型與材質組合,不同品牌大多有可供選擇的款式,在來是最重要的點!!!鞋子試穿,看跟你合不合腳!!!

請先閉著眼睛冥想背著十幾公斤一天走個六七八個小時崎嶇不平的山路… 可能要走上個兩三天… 好的登山鞋可帶你舒服觀看山中美景,不適合的鞋子會成為你的山中夢魘。

人的腳是立體的,腳長度,腳板寬度,腳背高度與弧度,腳內弓彎弧度,腳走路曲折點,腳跟形,每個人都不同,一雙鞋子的設計源頭來自於楦頭,楦頭的設計決定腳型與走路時的曲折點。

每個品牌的楦頭設計不盡相同,同品牌也會幾款鞋型共用一款楦頭,通常為同一系列的款式,同品牌可有不同系列,但是有可能同品牌的楦頭設計差異有限。

欲購買登山越野鞋,因為平常也可以穿,以厚棉襪試穿;登山鞋試穿,建議是穿兩層,內層排汗汗外層吸汗厚襪,較正式的登山用品社都會提供襪子,最好還是自己帶。

鞋子有分尺寸,規格有美規,歐規,與英規;有的店家會提供專業量腳器測量顧客腳的長度,寬度,甚至於腳背的高度,不管量腳器測出來為何,鞋子還是要實際試穿;東方人腳型偏寬居多,有的鞋子會有寬楦的尺寸,包括登山鞋;事實上,人因為長年的走動,有人左右腳形狀與大小不一,還聽過兩腳差一號,鞋子一次都要買兩雙。

穿好後,腳指頭頂到前面,後腳跟至少有一到兩跟手指頭可伸進去空間。

鞋帶綁起來,花個至少半小時在店裡樓上樓下走走,並自己感覺,看舒不舒服,或是哪邊有磨腳跟的感覺,如果有,絕對不要免強,換!!!尤其是登山鞋,整體會做的更硬,適應期要更長,有的地方則是固定的,買下也要好幾千元;個人經驗… 即使在店裡走上兩個小時,還是會不準…,一開始就先簡單試穿個幾雙,後挑一雙最舒適的長時間試穿。

個人經驗是買了雙登山重裝縱走鞋,在店裡試穿時覺得還可以,等上了奇萊,長時間走下來,就發現磨兩邊腳跟,在山上也只能走,下了山,後腳跟骨頭突出,去看骨科中醫,說法是因為摩擦,人體骨頭自動分泌骨質自我保護,也就是長新的骨頭,不會有事,這也不會消;後來又走幾次長時間單天的路程,發現無法以穿厚襪克服, 也不可能每次都貼人工皮膚,這也不便宜的,感覺幫助也有限,只好再買新的… 囧rz

不要穿新鞋上山,請參考上面我的例子;鞋子買來,常穿常走,除了看哪邊有不適,多穿,也可以固定鞋子與你的腳型,鞋子也會比較軟,走起山路來,也會比較舒適;有品牌推出號稱可快速適應的登山鞋,都採用較柔軟的鞋面與大底材質,耐用度與登山狀況的等級會有差。

登山鞋帶綁法:
一般正式登山鞋最後三個鞋扣環不是穿孔的,是鞋繩由上往下繞過去綁起來的,前面鞋身的鞋帶不用拉太緊,有包覆感,綁中高統地方就要拉緊些。

走上坡的綁法是最上面的不綁,先綁第中間,再綁最下面,在打兩個節,這樣走上坡,腳向上提,比較不會有束縛感,走路也比較輕鬆,因為上坡多,腳指頂到前面的機率也不多;下坡的綁法是後腳跟先靠到鞋子後,先綁最下面,其次最上面,最後中間後打兩個結,減少腳指一直頂到前面可能造成的不適或傷害,聽過有人因此腳指淤青。

登山鞋最好一個月至少穿個兩三次,不管是不是環保材質;尤其是牛皮面的登山鞋,常穿,可增加皮革的柔軟度。

關於保養,下山後,鞋面底清乾淨;鞋面拿毛刷先刷掉灰塵,在以半濕毛巾(擰成半乾)擦拭;在噴上鞋子保護劑,可買有增強防水效能的,鞋面為人造皮 PU和布料類有噴劑型;皮革登山鞋則可上防水皮革油蠟,也建議定期上蠟,防止皮革乾燥脆化;上完保護劑,放上半天等其完全吸收;平常穿出去,回來也不一定要保養;鞋子放在陰涼的地方即可,切忌拿去大太陽底下長時間曝曬與高溫吹風機長時間對吹,這會造成鞋子變形而不可穿,個人是拿去曬或是用吹風機吹鞋子內裡十分鐘左右。

上山前一天,建議也先把表面清乾淨後用噴防水保護劑於鞋面,以增加抗水性;也可帶一小瓶上山噴。

襪子一般建議穿兩雙,裡面一雙薄排汗襪,與一層厚的吸汗襪,排汗襪以尼龍或是絲的材質,吸汗襪則以厚羊毛襪混彈性紗,因為羊毛的吸水分比棉襪多很多,也較快乾;厚襪也可預防腳與鞋子不合的摩腳,不過不是絕對。

另一個經驗是穿了三年的 Nike ACG 半高統 Gore-Tex XCR 越野鞋,07 年五月初去嘉明湖四天四夜,不過那次背負太重,大約二十公斤,我人體重才五十四公斤,背包3.2kg + 腳架 2kg + 兩台相機兩棵鏡頭,下山時下雨,滑了兩個大跤,目前膝蓋都會酸,給中西醫骨科檢查過... 說有鬆掉... Orz 目前每晚都熱敷膝蓋;這種鞋的抓力本來就不足,穿久了,底部刻痕也磨的差不多了,重量無法分散,下腳,腳會要看調整施力點;不過這雙鞋子,鞋面是布料,我算算,中小雨中走了三個多近四個小時,到山屋,只有腳指頭的地方一小片是溼的,大概八平方公分的面積,新鞋子的話,效果應該會更好。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