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4日 星期四

Sputnik_1

中國時報 2007.10.04 
「史潑尼克」升空 蘇聯笑傲美國
閻紀宇/特稿

 人類的太空探險大業,半個世紀前從中亞哈薩克共和國的草原上一飛沖天。一九五七年十月四日,蘇聯人造衛星「史潑尼克一號」(旅伴一號,Sputnik 1),從哈薩克鹹海旁的貝康諾太空中心發射升空,開創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當時冷戰情勢嚴峻,蘇聯國勢鼎盛,第一枚人造衛星升空的消息震驚全球,象徵共產主義科技發展的一大勝利。

 不過史潑尼克一號的頭號功臣科羅廖夫(Sergei Korolev ),在歷史上的名聲卻與貢獻不成比例。科羅廖夫原本是洲際彈道飛彈專家,後來一手催生蘇聯的太空事業,被尊稱為「首席設計師」。他的身分原本高度保密,直到一九六六年心臟病發猝逝後,外界才逐漸瞭解他的卓越貢獻。

 與今日的人造衛星相比,史潑尼克一號只能說是其貌不揚、構造簡單。它是由兩個鋁合金半球殼對接而成,直徑只有五十八公分,重量八十三點六公斤,外附四根鞭狀天線。衛星殼體內填充乾燥氮氣,安裝電池組、無線電發射機等元件,任務是收集大氣上層密度、電離層無線電訊號傳遞等科學數據。

 史潑尼克一號每九十六點二分鐘繞地球一圈,軌道近地點距地表只有二百一十五公里,在夜空中看來亮度相當於一顆六等星。有趣的是,史潑尼克一號的的火箭推進器也進入地球軌道,而且亮度比它還高好幾倍。史潑尼克一號在前三個星期會發送「嗶-嗶」的訊號聲,用簡單的電晶體收音機就可以收到。

 這顆比籃球大不了多少的鋁合金球,被美國視為奇恥大辱。每當它發出嗶嗶聲經過美國本土上空,就等於提醒美國民眾:美利堅已經在剛起步的太空競賽中落敗,而且國家安全深受威脅。史潑尼克一號升空後的三星期內,道瓊工業指數跌掉一○%。

 當時一位民主黨政治人物憂心忡忡,寫了一首警世的打油詩:「小史潑尼克一號翱翔天際/發出莫斯科製造的嗶嗶聲/昭告世人這是共產黨的天空/山姆大叔還在熟睡。」

 美國政府亟思因應之道,決心急起直追。次年二月,成立「高等研究計劃局」(ARPA);七月,艾森豪總統簽署國會通過的《國家航空暨太空法》,成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此外美國國會也大手筆增加科學事務預算,帶動相關領域快速發展。

 一連串作為立竿見影,一九五八年二月一日,美國軍方發射第一枚人造衛星「探險家一號」(Explorer I)。同一年,美國載人太空飛行「水星計畫」(Project Mercury)啟動,展開一連串實驗。三年後,「阿波羅計畫」(Project Apollo)誕生,目標直指登陸月球。

 至於史潑尼克一號,一九五八年一月四日,它在飛行七千萬公里、環繞地球約一千四百四十圈之後,重返大氣層,雖然形體灰飛煙滅,但已經在人類歷史上留下永難磨滅的軌跡。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3+112007100400410,00.html#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